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文化的定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借助文化现象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理解文化的内涵,学会归纳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比较的方法,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起对文化的兴趣,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化的定义。
【难点】
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
(1)“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
(2)我们常说中学生要做四有新人,其中之一就是“有文化”那么我们是不是有文化的人?究竟什么是“文化”?
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认为什么是文化?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惑走进《文化的定义》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主题一:文化“万花筒”
过渡: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神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1.通过多媒体出示两组图片:第一组:古代仕女图,非洲狮面人;第二组:巡逻兵飞行表演,雅尔音乐会,法国印象图画展,芭蕾舞团。
并提出问题:从空间和时间上看,这些图片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学生自学,对比分析这几幅图片的特点并作初步思考后,回答问题:从空间上看,有中国和外国的;从时间上看,有古代和现代的。
过渡:我们看完了有历史又经典的文化,再来环顾一下我们的生活吧。
2.教师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亲自参与过什么样的文化生活?
学生回答: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篮球比赛、上课、自习、上网等;有寓意深刻的习俗文化:端午节赛龙舟,清明节扫墓,中秋节吃月饼等;还有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各种各样在我们身边以及我们参与的文化。
教师总结:通过这么多的例子,我们可以体味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文化,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3.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同学们还能从这些例子里发现什么问题吗?
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并补充:文化艺术有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文化生活各具特色。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都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主题二:文化是什么?
过渡:我们刚才讨论了不少关于文化生活方面的话题,那么,到底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1.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归纳什么是文化?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教师出示材料:“人类文化创造和演变的历程:文字的发明---计数的文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工业革命---载人航天行动”并提出问题:材料说明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1)教师出示材料:“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
镜头一: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在公交车上吸烟;
镜头二: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学生给老奶奶让座。
并提出问题:结合材料分析,说说这两个人谁更有文化?
学生讨论后,老师总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文化还有另一层意思:指人民的一种修养。文化,它随着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体现了他的整体素质,他的文化素养。
(2)教师在学生已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继续提问:人是否天生就有文化?文化是怎么来的?
学生回答:不是,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环节三:巩固提高
出示一道练习题: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A.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B.学生参加学校运动
C.参加演讲比赛 D.购买蔬菜水果
E.浏览网页,领略各地风土人情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课下将自己家乡或学校、班级的文化现象和自己参与这些文化活动的感受写一篇小作文,下节课与大家共同分享。
四、板书设计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