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试题试卷(一) 答案
时间:2017-05-31 15:31:39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特岗教师 2014
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略。【命题立意】考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错因分析】考生对时政关注不够。2.A【解析】略。【命题立意】考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关于教育改革的总体部署。★【错因分析】考生对时政关注不够。3.B【解析】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解。★【错因分析】混淆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内容。4.C【解析】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过程中,基本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教育的基本着眼点的认识。★★【错因分析】复习不到位。5.C【解析】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命题立意】考查直接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因素。★★【错因分析】本题难度不大,错选多因识记不清。6.B【解析】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命题立意】考查奠定班级授课制理论基础的代表性著作。★【错因分析】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7.C【解析】略。【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识。★【错因分析】复习不到位。8.A【解析】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种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题干中的描述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理解。★★★【错因分析】本题易误选B项。理解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不均衡性)的关键词是:“同一方面的速度快慢”“不同方面水平高低”以及关键期。考生需准确理解并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9.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课程标准的内涵。【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课程标准的理解。★★【错因分析】混淆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内涵。10.D【解析】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是指学生能够主动地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综合、重组和改造,从而用以解释新信息,并终建构属于个人意义的知识内容。【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错因分析】考生容易混淆几种学习理论的内容。11.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调查法的内涵。【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调查法的理解。★★【错因分析】本题难度不大,错选多因识记不清。12.A【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疏导原则的掌握。★★【错因分析】记忆混淆。13.A【解析】略。【命题立意】考查良好班集体形成的基础。★【错因分析】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14.B【解析】题干所述为资源管理策略中的时间管理策略。【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资源管理策略的理解。★★【错因分析】复习不到位。15.D【解析】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当前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表现在:(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2)科学的智力观;(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4)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多元智力理论的掌握。★★【错因分析】基础知识理解不到位。16.C【解析】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惩罚的理解。★★【错因分析】容易混淆负强化和惩罚。17.B【解析】头脑风暴法通常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快地提出各种各样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观点,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头脑风暴法的认识。★【错因分析】复习不到位。18.C【解析】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2)前运算阶段(2岁~7岁);(3)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掌握。★【错因分析】记忆混淆。19.D【解析】考试焦虑治疗方法中的认知矫正程序,即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考试焦虑治疗方法的掌握。★★【错因分析】复习不到位。20.D【解析】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高原现象的理解。★★【错因分析】本题难度不大,错选多因理解有误。二、判断题1.√【解析】略。2.√【解析】略。3.【解析】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可见,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部分。4.√【解析】略。5.√【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6.【解析】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7.√【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8.【解析】当前的教学设计越来越倾向于从关注“教”向关注“学”转变。9.【解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终目标是培养大批创新人才。10.【解析】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范畴包括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和教师人格。11.√【解析】维果斯基认为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包含两层含义:(1)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教学创造着近发展区。12. √【解析】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小组活动以自愿组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小组活动的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可见,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13.【解析】课堂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通过简短的言语或行为,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对话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材料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14.【解析】题干所述为变式的概念。15.√【解析】略。16.√【解析】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17.【解析】学生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属于内部动机,外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18.√【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19.√【解析】同辈群体为中学生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了社会模式或榜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越来越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20.√【解析】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三、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1.杜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的要求。(1)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须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不得敷衍塞责。案例中的杜老师“认真备课、反复试讲”,才“心情忐忑地走上讲台”,说明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十分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从他回答学生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真心热爱自己的工作,做到了爱岗敬业。(2)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这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案例中杜老师面对学生的问题,他郑重的态度和真诚的回答都表现出了他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我既然成了同学们的老师,大家就成为了一家人……只要我们共同努力,都会成为优秀学生的。老师喜欢你们,看好你们!”这些话语无不透露着杜老师对学生们的关爱,同时又蕴含着对学生们的要求和期望,正是严慈相济的生动表现。(3)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育人”是教师职业劳动的本质,通过“教书”的途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师工作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师须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案例中杜老师针对自认为“条件不好,学习基础又差”的学生,先用对家人的感情来让学生体会自己的一片赤诚,接着又夸奖他们“朴实、能吃苦”来打消学生们的自卑心理,后还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这“很快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显然杜老师的一番话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信,有了信心,就迈出了通向成功的第一步,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2.(1)案例中的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呈现了两种效果不同的教学情境,这体现了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①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来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首先要设置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其中。案例中这位教师在第一堂课中提出的问题:“‘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出现了课堂“冷场”的局面,这是由于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教学反思后的第二堂课上,学生们能够紧跟问题思考,后“纷纷举手并给出自己的答案”,这说明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成功地调动起来,证明教师的启发有了效果。②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即须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案例中第一堂课中教师的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学生的回应,正是因为他直接把难题摆了出来,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导致的;改进后的第二堂课中,教师先问了容易的问题,学生们做出回答之后再一步步地引导到目标问题。这样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们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老师的问题。 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这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案例中教师在第一堂课中的问题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正是因为“强项”这个词被单独拿出来直接让学生解释,学生无法联系已有的经验。而到了第二堂课,教师先问了“你们的强项是什么?”当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强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来思考刚才说的“强项”是什么意思。这成功地让学生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此他们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词的现代意义,接下来也就可以与课文原意对比了,本节课也收好了很好的效果。(2)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因素。案例中的老师通过教学反思之后,对第一次上课中效果不好的环节进行了修正,第二次上课时在相同的环节进行处理就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这说明该教师的教学反思是积极有效的,教师都应该经常通过教学反思来改进自身的教学。四、论述题(答案要点)(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知识记忆得越牢固,提取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和提取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这些方法。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只有深刻领会和理解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忆和有效地应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概括、抽象、归纳和总结,应用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的变式来突出本质特征,加强学生对不同类型问题的区分和辨别,提高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水平。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问题解决通常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的过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保证正确解决问题的基础。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沟通课内外、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纵横交错的联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有效的思维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教师既可以结合具体学科内容,教授一些身体技能、构思技能等,也可以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将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后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模仿。学生通过这种学习,可以逐步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将教师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经验,充实自己的认知结构。(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应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防止学生埋没于题海之中,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以什么方式练、练到什么程度、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还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和广泛性。(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运用一定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养成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提问和质疑的习惯。另外,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对发现问题会有很大帮助。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尽可能多地提出假设,且不对这些想法做过多评判,以免使学生的思路过早地局限于某一方案。③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要求学生反复推敲、分析各种假设与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问题解决需要借助于推理进行,而如何进行有效的思考才能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呢?这需要一个人不断地提高思维的水平。提高思维水平主要靠进行思维训练,训练学生的思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上思维训练课,另一种是在学科教学中穿插思维训练的内容。【命题立意】考查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五、教学设计题(答案要点)【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生活中的诚信,明白诚信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现实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诚信的正确认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诚信的内核是善,并努力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教学重点】学生对诚信的正确认识。【教学难点】理解诚信的要性,并努力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5日是什么日子吗?那么它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学生作答,教师总结,经商需要诚信,那么做人更需要诚信,从而引入课题——《诚信的智慧》。(二)探究新知共同欣赏《徙木立信》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人的诚信。学生欣赏完视频后,教师引导学生畅谈观赏感悟。学生分组展示课前所搜集诚信的相关素材,并结合自己的资料进行解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作答。学生展示小组成果后,老师进行总结,并给学生展示与诚信相关的名人名言图片,虽然经历过不好的事情,但仍坚持自己的行为准则——诚信为本,之后共同得到结论: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遭遇不同的关于诚信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经历中不可或缺的,希望这些能够帮助同学们认识诚信的真正含义。(三)拓展延伸教师创设生活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情境,请学生利用今天所认识的知识来解决各事件。(四)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请学生畅谈本节课所学知识与收获。后,播放《友谊地久天长》歌曲,并简单迁移,结束本课!【板书设计】诚信的智慧智慧诚 + 信六、作文题(写作思路)以议论文为例:首先,简单分析材料,提出论点。考生可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角度出发,点出“好老师”应具备的素质。其次,结合论点,给出论据。考生可联系实际,提出一到两个典型事例。后,升华主题。考生可根据以上观点,呼吁广大教师立志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2024年特岗教师官方微信客服
- 公告资讯
- 学习答疑
- 1对1指导
- 笔试资料
- 面试技巧
- 公开讲座
手机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微信客服咨询
添加微信客服
随时随地答疑解惑
“码”上添加历年试题 0元下载
6大学科,100套试题
学练结合,查漏补缺
“码”上领取测测你是否适合当老师
学历年龄分析,资格证书分析
报考地分析,历年考情分析
“码”上测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