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试卷《教育知识与能力》(三)参考答案及解析

时间:2017-02-07 15:31:15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7 初中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

2.B【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3.C【解析】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制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故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4.B【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涂尔干,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5.C【解析】要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6.B【解析】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7.B【解析】“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的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8.B【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9.B【解析】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

10.C【解析】壬戌学制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11.A【解析】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它包括语言文字说服和事实说服。

12.B【解析】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3.B【解析】对于学习策略的具体分类,具影响力的是迈克卡等人对学习策略成分的分类。他们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三种。

14.D【解析】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其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三大特点。

15.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的ABC理论中A代表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代表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代表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16.A【解析】A项属于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

17.A【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18.C【解析】共同要素说是由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等人所提出的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

19.A【解析】瞬时记忆的信息贮存时间极短,大约为0.25~2秒。图像信息存储的时间约为0.25~1秒之间,声像信息存储的时间也仅在2~4秒之间。

20.B【解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1.D【解析】额叶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顶叶主要是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枕叶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对听觉刺激进行加工。

二、辨析题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人的发展是在人类特有的遗传素质基础上展开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2.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的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关系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要想成为一个班集体须具备五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3)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5)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题干中所述的“一个班级里有了学生就标志着班集体的形成”的观点是错误的。

3.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4.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信度是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信度是效度的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可信的测验未有效,而有效测验定可信。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学校教育(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促进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两方面,也有人把这种促进作用概括为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1)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育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2)教育的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教育根据社会的规范和要求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②教育通过引导和规范个体的行为,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③教育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意向和角色,培养个体的职业角色意识。

2.(1)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新课程倡导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新课程倡导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与学生的关系。新课程倡导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4)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

(5)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新课程要求建立新的教学目标体系,须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6)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两种。

(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多样化;②综合化;③社会化。

(8)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由甄别走向发展;②由单一走向多元;③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9)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效果。新课程下的教学改革要达到的效果主要有两个方面:①提高质量;②个性化的实现。

3.(1)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2)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可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4.(1)自我认识的主动性、全面性和概括性;

(2)自我体验的敏感性、丰富性和矛盾性;

(3)自我调控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薄弱性。

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1)韩国养成教育的做法应给予肯定,德育要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2)品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3)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相脱节;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我国加强对学生德育行为的训练,注重运用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4)进行德育应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从实际出发,重视训练和强化。这样,才不会导致德育与实际的脱节。

2.(1)材料中学生张亮的各种不良问题行为,以及其父亲的纵容态度,暴露出其放纵型的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达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蛮横无理、胡闹等。

(2)班主任可采取以下措施:①改善张亮的人际关系,消除其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②保护张亮的自尊心,培养其集体荣誉感;③讲究谈话艺术,提高张亮的道德认知;④锻炼张亮与诱因做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⑤注重张亮的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对其进行专门的针对性教育。另外,班主任要与张亮的父亲多沟通其家庭教养方式,引导其转变放纵型为民主型。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