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测试押密试卷及答案二

时间:2016-04-22 15:14:33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6 初中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终身教育的提出者是()。

A.朗格朗

B.康德

C.杜威

D.裴斯泰洛齐

2.双轨制在()表现得非常典型。

A.美国

B.英国

C.苏联

D.中国

3.确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优化思想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5.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这是()。

A.系统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看到某件物品时常被其常用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这种现象称为()。

A.习惯

B.定势

C.功能固着

D.定向

7.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学生表现良好,教师减少其家庭作业的量,教师这样的行为称为()。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8.个体的动作发展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

A.差异性

B.顺序性和定向性

C.不平衡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9.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发展勤奋感

B.培养主动性

C.形成亲密感

D.建立自我同一性

10.有人常常没有理由地一遍又一遍地做出某一行为或某一系列行为,这属于()。

A.广泛性焦虑障碍

B.强迫症

c.创伤后应激症

D.恐慌障碍

11.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一般有两种,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常逃学的学生、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更适合于进行团体辅导

B.个别辅导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以矫治辅导为主,属补救性的辅导

C.团体辅导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预防辅导为主

D.学校心理辅导有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这两种主要方式

12.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B.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C.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道德水平的矛盾

13.提出德育的社会学习模式的学者是()。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特

14.奠定了班级组织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A.《论语》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理想国》

15.当一位新手型教师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时,那么在教师成长过程中他属于()。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生存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教学阶段

16.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之为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两大类。下列不属于缺失需要的是()。

A.安全需要

B.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审美需要

17.“高原现象”通常发生在技能学习过程的()。

A.初期

B.中期

C.后期

D.各阶段都可能

18.对一个过分害怕猫的学生,为让他不怕猫,可以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然后让他靠近笼中的猫;后让他摸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这是一种()行为改变法。

A.代币奖励法

B.行为塑造法

C.系统脱敏法

D.肯定性训练

19.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属于()。

A.模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想象直观

20.在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呈现之前提供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新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观念之间建起认知桥梁的作用,这种教学策略是()。

A.先行组织者

B.认知结构

C.比较性组织者

D.固定点

21.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具有预见性

B.专家型教师有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C.专家型教师往往较注意课堂的细节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教育只能适应青少年发展而不能促进其发展。

2.在认知风格中,沉思型比冲动型好,场独立型比场依存型好。

3.动机强度越高,越有利于取得成功。

4.课堂管理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控制学生,避免出现问题行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活动课程的主要优缺点。

2.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

3.简述应当怎样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简述奥苏伯尔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动机理论。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杜威于19世纪末创立的学校)中,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校舍、购置学校的设备,也模拟社会上的商业活动在 学校里开设商店,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他们课程的相当一部分,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探究自主学习。

试问:1.这个学校的活动,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思想?2.这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2.下列是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请用所学的教学理论,分析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了哪些教学方法?遵循了哪些教学原则?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近几年在美国发生了哪些大事吗?(学生踊跃发言)。

出示图片:美国纽约世贸大厦。

师:看看这幢楼,把它和周围的楼房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师:这幢楼有ll0 层,曾经是美国纽约高的楼,但是由于恐怖分子的袭击,它已经被夷为平地,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都感到气愤,设想一下,假如你曾经站在这幢楼上往下看,会有什么感觉?

生1:会很害怕。

生2:会腿发软。

生3:那么高,我会觉得要掉下去一样。

师:你平常站在我们教学楼3 楼或4 楼走廊往下看,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吗?

生:不会。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我们的教学楼矮,世贸大厦高。

出示课题:高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高矮的知识)

师:你们平时见过这样比高矮的例子吗?

学生列举出许多例子。

教师放音乐,学生自由寻找教室里“高矮”的例子,自由讨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A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科学知识与技术的进步、人口的增长、闲暇时间的增多,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空间发生了转变,终身学习成为人的发展需求,阶段性教育正 逐渐走向终身教育。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在“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 并于l970年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日益成为各国开展继续教育的理念和依据。

2.[答案]B 本题考查的是各国学制。英国实行双轨制,美国实行单轨学制,苏联与中国为分支型学制。

3. [答案]D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的,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又是对共产主义新 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和理论上的依据。故正确答案为D。

4.[答案]B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5. [答案]B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故正确答案为B。

6.[答案]C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7. [答案]B 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即实施奖励,负强化即撤销惩罚,它们都可以增加反应的概率。惩罚是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 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惩罚和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将来反应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将来反应发生的概 率。消退是指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本题中,教师减少 学生的作业量是为了学生以后继续表现良好,是增加学生日后表现良好反应发生的概率,所以属于强化,由于是撤销一个厌恶刺激(多的作业),所以本例属于负强 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8.[答案]B 本题主要考查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9.[答案]D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 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 望感(成年晚期)。

10.[答案]B 没有理由地一遍一遍做某一行为或一系列行为,属于典型的强迫症。

11.[答案]A 本题主要考查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此类学生应适合于个别辅导。

12.[答案]D 本题主要考查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德育过程向前推进的关键所在。故正确答案为D。

13.[答案]C 社会学习模式主要是由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发展论的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的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认知一行为主义学说。故正确答案为C。

14.[答案]C 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系统地阐述了班级授课制的思想。

15. [答案]B 本题考查的是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关注生存阶段,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他们经常注重自己在学生、同事以及学校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出于这种生存忧虑,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方面。

16.[答案]D 审美需要属于成长需要。

17.[答案]B “高原现象”指在学习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通常在技能学习过程的中期容易发生“高原现象”。

18.[答案]C 系统脱敏法,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对,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19.[答案]A 模象直观指的是通过对事物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20.[答案]A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21.[答案]C 专家型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领域更高水平的推理和问题解决上,而不太注重细节的纠缠。

二、辨析题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受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须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表现在: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不同。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5)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但这种适应正是为了促进其发展,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适应是为了发展,发展是终目的。题目中只见适应不见发展,是错误的。

2.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

3.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通常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即在中等强度动机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是 高的,动机的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 成。

4.错误。课堂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管理不是仅仅控制学生,避免出现问题的行为,还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效矫正或处置问题行为。

三、简答题

1.优点:(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2)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缺点:(1)忽略系统知识的学习,从以知识为中 心滑向以儿童为中心,致使知识的系统传授大大减弱;(2)实践过程中,活动容易成为一些简单的随心所欲的机械操作,儿童的思维、想象、品质得不到应有的发 展; (3)对教师要求较高,实际操作中对教师的素质提出很大的挑战。

2.(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3.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一是认知的内驱力。这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好奇心、求知 欲、探索等。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是一种把学业成就看作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如自尊心、荣誉感、胜任感等。三是附属的内驱力。这是一种为了获得长者和 同伴们的认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现为一种依附感。这三种内驱力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固定的,通常随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 素的变化而变化。

四、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1).这个学校的活动,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思想?

答:这个学校的活动体现出了活动课程的课程理论,这个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各种不同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基本特点是:强调学生自主性和 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但这种做法由于内容及安排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 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了杜威的“从做中学”,“经验来自行动”和“教育即生活”。

(2).这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答: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改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但是不能走极端。要在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

2.参考答案:

该教师应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以教师讲解、引导为主;

(2)谈话法: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自己获得知识。

该教师遵循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用事例实物讲解;

(2)启发性原则: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科学性与思考性相结合的原则:用“911”事件教育学生热爱和平;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让学生联系教学楼,在教室里找证据等生活实际来学习。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