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全国招教 2019
课程推荐>>>2021年天津招教直播讲座免费听,更多购课优惠点击咨询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题干所述提高了感知对象的活动性,遵循的感知规律是活动律。
2.B【解析】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因此,答案选B项。
3.D【解析】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4.A【解析】教学设计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它规定了教学的方向和大致进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依据。
5.C【解析】班杜拉分析了观察学习的五种效应,分别是习得效应、环境加强效应、情绪唤起效应、抑制效应和去抑制效应以及反应促进效应。其中,反应促进效应是指通过观察促进新的学习或加强原先习得的行为。题干所述是反应促进效应的典型事例。
6.A【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种过程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评价。新知识的获得指个体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在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间建立联系或进行区分,以理解新知识所描绘的事物及其意义的过程。由于新旧知识间产生了要的联系,对新知识的理解使旧知识获得扩充,知识的结构终得到完善。题干所述学习过程属于新知识的获得。
7.A【解析】组织策略是指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识结构的信息加工策略。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另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张亮将某几个学科的知识画成了知识结构图,他使用的学习策略是组织策略。
8.D【解析】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由于童年期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教学时多运用直观形象的方式;由于少年期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很大发展,教师可以进行抽象讲解。因此,题干所述内容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阶段性的特点。
9.D【解析】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题干所述数学测验具有较好的效度。
10.A【解析】无论考试结果如何,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使学生有更强烈的内心感受。当学生倾向于做努力归因时,取得成功时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并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期望下一次获得更大的成功;遭遇失败时会认为是自己不努力或努力不够造成的不良后果,认为自己今后只要努力,也一定可以获得成功。所以,教师引导张名同学做努力归因,将能获得佳教学效果。
11.A【解析】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是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
12.D【解析】略。
13.C【解析】贾克森(又译杰克逊)是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
14.B【解析】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的作用直接地、具体地表现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5.C【解析】高中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高中生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16.A【解析】杜威所力倡的思维是反省思维,意指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问题解答。他据此提出了“思维五步法”。“思维五步法”包括经验情境的寻求、问题的产生、资料的占有和观察的开展、解决方法的提出以及方法的运用和检验。
17.D【解析】马斯洛把位于需要层次底部的四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称为缺失需要;把后三种需要即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需要。
18.A【解析】二部制也叫“葛雷制”,即将全校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学生上午上课,另一部分学生则在体育场、图书馆、工厂、商店以及其他场所活动,下午的时候再互相调换地点,这样能够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题干所述属于二部制。
19.C【解析】略。
20.D【解析】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21.C【解析】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例如,狂喜、暴怒、恐惧、绝望、剧烈的悲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题干中老师欣喜若狂的情绪状态属于激情。
22.C【解析】群体的规则、约定可以有效地改变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的集体约定,来改变学生的态度。题干所述是教师利用群体约定进行品德培养的典型事例。
23.A【解析】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它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题干所述小明对历史事件及日期的学习属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24.C【解析】略。
25.B【解析】当个体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不能达成某种目标时,改以采取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其自卑感、不安全感,建立自尊,称为补偿。就作用而言,补偿可分为消极性的补偿与积极性的补偿。所谓消极性的补偿,是指个体用来弥补缺陷的方法,对个体本身没有带来帮助,有时甚至会带来更大的伤害。题干所述学生的表现就属于消极补偿。
26.A【解析】略。
27.D【解析】桑代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通过饿猫逃出迷箱等著名实验,提出了联结—试误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的过程,而联结是通过
28.C【解析】沉思型学生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做反应。他们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他们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
29.A【解析】略。
30.D【解析】监控策略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检测认知过程,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对学习过程及时进行调整,以期顺利实现有效学习的策略。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和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题干所述运用的学习策略是元认知策略中的监控策略。
31.B【解析】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认知内驱力是动机三个组成部分中重要、稳定的部分,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知识的实际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属于内部动机。王丽是因为自己特别喜欢历史故事,所以历史课听得很认真。这种学习动机属于认知内驱力。
32.D【解析】非参与式观察法是不介入评价对象的活动,评价者作为一个旁观者置身于他所观察的情境之外。非结构式观察法是对研究问题的范围目标采取弹性态度,观察内容项目与观察步骤不预先确定,也无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非结构式观察的记录法分为实况记录法和逸事记录法两种。题干中班主任作为一个旁观者进行观察,并运用实况记录法记录观察结果,这种观察属于非参与式、非结构式观察。
33.C【解析】根据评价的作用(功能),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34.B【解析】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35.D【解析】略。
36.B【解析】教学设计的关键任务就是首先对学习目标进行设计,进而对有助于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策略进行设计,对学习活动需要的教学媒体进行选择和设计。
37.A【解析】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38.D【解析】《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为站在更高起点、达到更高水平,天津教育须进一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把人才培养和质量提高摆在首位,把“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作为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发展水平。
39.C【解析】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40.B【解析】所谓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外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41.A【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条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1)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2)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3)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42.A【解析】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学习后立即睡觉不会存在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即无倒摄抑制的影响,因此保持的效果较好。
43.C【解析】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担相应的责任。
44.B【解析】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发展出新的知识经验。这属于建构主义学生观的观点。
45.D【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所以,学校的做法不正确,违反了我国法律。
二、多项选择题
46.BCD【解析】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等。(1)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题干所述学生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时,这个学生就能学会主动向老师请教的行为方式。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强化法来改善学生的行为表现。(2)行为塑造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题干所述学生一旦表现出同教师讲话或者向老师请教问题的行为,教师就给予表扬,直到目标行为出现。所以,教师可以采取行为塑造法来改善学生的行为。(3)观察、模仿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是学生学习社会行为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也可以采用示范法来改善学生的行为表现。但是,针对题干所述学生,教师不宜采用惩罚法。惩罚法主要用来消除不良行为,不宜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47.ABD【解析】一般来说,隐性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隐蔽性;(2)非预期性;(3)两重性。
48.ABC【解析】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它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4)教育目的的指导作用。
49.ABC【解析】西方教育史上沿用长达千年之久的“七艺”中的前三艺(即文法、修辞学、辩证法),正是由古希腊智者派首先确定下来的。
50.BCD【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论。他认为,智力是一个由不同方式对不同信息进行加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产品)的三维结构。
51.ABCD【解析】语义记忆又称语词逻辑记忆,是个体对以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如知识和生活常识。程序性记忆是指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不是对客观知识的划分,而是对人的头脑内的个体知识的分类,同样是学习一个知识点,学习者既可以形成关于它的陈述性知识,也可以用这种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即形成关于它的程序性知识。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长时记忆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它保存着我们将来可以运用的各种事实和知识。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既属于语义记忆,又属于陈述性记忆;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运用的知识属于程序性记忆和长时记忆。
52.ABCD【解析】影响学习迁移的情境因素包括:学习材料的特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指导、迁移的媒体等。影响学习迁移的主体因素包括: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学习者的概括能力、学习者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学习者的心向和定势等。
53.ABD【解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有:(1)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2)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3)教师更倾向于自主选择教学方法。
54.ABC【解析】略。
55.ACD【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学生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内容包括:(1)基础教育课程确立了新的知识观,视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从而使人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走向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2)基础教育课程强调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3)基础教育课程构建发展性的评价模式。
56.ACD【解析】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具体表现在:(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评价的独立性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的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的优缺点进行评价;(3)开始具有对内心品质评价的倾向;(4)自我评价的抽象概括性有了提高;(5)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有了一定的发展。
57.ABCD【解析】在少年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青年期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所以,A项说法正确。青少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这个时期,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貌,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关心自己的成长,有强烈的自尊心。所以,B项说法正确。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习俗水平是在小学中年级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所以,C项说法正确。青少年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疾风暴雨”一词来形容这时期个体情绪强烈的特点。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强度相对大得多,甚至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所以,D项说法正确。
58.CD【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59.ABC【解析】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方法有:(1)建立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2)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尤其让学生体验成功;(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主体性教育要求在班级管理中,突出学生的自主管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在课程上,重视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取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尤其强调小组教学的作用。
三、名词解释
60.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也称为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61.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62.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先行组织者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
63.简述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1)课堂教学目标;(2)课堂教学内容;(3)课堂教学艺术;(4)课堂教学效果。
64.什么是元认知?元认知策略有哪些?
(1)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人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2)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是指个体为实现佳的认知效果而对自己的认知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它大致可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三种。
65.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主要有哪些?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特点;(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4)学生年龄特征;(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
66.(1)创造性的基本结构。创造性是由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复合体,包括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和创造性适应品质。
(2)创造性的培养措施包括:①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培养创造性的知识基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②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③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④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使教师理解并鼓励学生的创造,把培养创造性作为一种教学目标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教给教师要的创造技法和思维策略,提高他们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要为教师提供比较明晰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关于创造性的操作定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程序、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技能。
六、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
67.(1)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和健全的人格。人格发展的第五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12~18岁)。这一阶段大体相当于少年期和青春初期。个体此时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也即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这里的角色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能力、信念、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案例中梁丽和王磊面临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之间的冲突和选择时,产生同一性迷乱。他们未能成功地选择或没有严肃地考虑这些选择,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人生目标未能形成定论,产生了迷乱。
(2)教师通常是合适和有可能帮助学生获得同一性的人。当学生出现同一性危机时,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处理这些危机。本案例中,教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把青少年当作成人看待;②不在其他同伴或其他有关的人面前轻视青少年;③给予明确的指示,让青少年独立完成任务;④注意发挥非正式群体积极的作用;⑤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社会角色和职业;⑥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让学生有意识的了解自己;等等。
68.(1)教育功能有不同的分类。按作用的方向,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例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等。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A班班主任的做法并没有使A班的成绩明显提升,却有部分学生产生了逃课、厌学等行为或负面情绪。这体现了教育的负向隐性功能。B班班主任的做法一方面使得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更加主动、回答问题更加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更加活跃,还有部分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些体现了教育的正向显性功能;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为了竞赛名次恶性竞争,甚至有学生在竞赛中用手机作弊、偷藏资料,这些体现了教育的负向隐性功能。
(2)克服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关键是进行教育内部的改革。首先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把人看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把人看作是具体的、能动的生命体,尊重他们的人格,满足他们的需要,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一言以蔽之,“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的需要当作第一需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其次,要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如整齐划一的管理制度、扭曲的考试制度等,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后,要纠正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失当行为,如教师素质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当、师生关系不民主、压制学生的主体自由等。我们须找准问题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改正。
(考生可结合自身经验适当加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 ☟ ☟ 添加天津客服老师微信 备注“招教网” 获取更多考试资讯和海量备考干货
2024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手机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