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测试试卷(十八)

时间:2018-09-19 16:28:34责任编辑:jiameng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8 小学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
选出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 )
A. 劳动 B. 模仿 C. 学习 D. 本能
2. 我国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是( )
A.《大学》 B.《春秋》 C.《学记》 D.《论语》
3. 教师不再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
独立完成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
习情况和接受考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 )
A. 道尔顿制 B. 设计教学法
C. 贝尔-兰卡斯特制 D. 复式教学
4.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居于第三层次的是( )
A. 国家的教育目的 B.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C. 课程目标 D. 教师的教学目标
5. 人们通过对狗鼻子构造的分析,发明了比狗鼻子更灵敏的电子嗅觉器,从飞鸟到飞机,从开
水壶到蒸汽机,从木蛀虫到地道导管软钻机……这种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属于( )
A. 思维定势 B. 原型启发 C. 功能固着 D. 酝酿效应
6. 心理学家汉密尔顿先做了注意品质的实验,他在地上撒了一把玻璃球,发现人们很难在一
瞬间同时看到六颗以上的玻璃球。这反映的品质是( )
A. 注意的范围 B. 注意的转移
C. 注意的分配 D. 注意的稳定
7. 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和书面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
及时测评与反馈。这种教学评价被称为( )
A. 诊断性评价 B. 相对性评价
C. 终结性评价 D. 形成性评价
8. 下列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
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B.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的实践性课程
C.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修课程
D.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自主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
技术教育
9.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 )
A. 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 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 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 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10. 教育科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
A. 客观事实、研究课题、方法技术 B. 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技术
C. 研究课题、科学理论、研究手段 D. 研究对象、方法技术、研究成果
11. 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
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
A. 学科课程 B. 活动课程 C. 分科课程 D. 综合课程
12. 学校领导通过随堂听课的方式,了解教师执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情况,这属于( )
A. 参与式观察 B. 非参与式观察 C. 直接观察 D. 间接观察
13.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的因素是( )
A.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B. 替代经验
C. 言语暗示 D. 情绪唤醒
14. 在讲“鸟是有羽毛的动物”这个概念时,列举会飞的蝙蝠、蝴蝶来突出“有羽毛”这个本质特
征。这是利用了( )
A. 变式 B. 范畴 C. 推理 D. 命题
15. 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是( )
A. 读写能力的培养 B. 听说能力的培养
C. 创新能力的培养 D. 交往能力的培养
16.“豹子头”林冲沉着老练,身负深仇大恨,尚能忍耐持久,几经挫折,万般无奈,终于逼上梁
山。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黏液质 D. 抑郁质

17.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根治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 )
A. 注意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 B. 住院治疗
C. 服用口服痢疾活疫苗 D. 切断传染源
18. 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 )
A. 可能性 B. 观摩性
C. 目的性 D. 可控性
19. 小明犯错误后通过撒谎避免了父母的惩罚,此后小明学会了用谎言来逃脱惩罚。此处发生
了( )
A. 正强化 B. 逃避条件作用
C. 回避条件作用 D. 消退
20. 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先让她看猫的图片,谈论猫;再让她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
猫,让她靠近笼中的猫;后让她摸猫,抱起猫,从而消除对猫的恐惧反应。这个案例中采
用的心理辅导方法是( )
A. 自我控制法 B. 系统脱敏法
C. 肯定性训练 D. 强化法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 简述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2.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3. 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 材料:著名作家三毛上学时数学成绩不好。有一次,她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小测验的题都选
自课后练习题,于是她就在测验前狠下一番工夫背这些题,结果一连考了 6个 100分。数学
老师感到很奇怪,就决定在自修课上临时考她,结果三毛考得一塌糊涂。愤怒的老师马上当
着全班学生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在全班
学生的哄笑声中,老师拿来毛笔在三毛的眼睛周围重重地画了两个大圆圈。三毛在回忆中
说:“我情愿老师打我一顿,但他给我的却是自己一生都没有受过的屈辱,这件事的后遗症三
天后才显现出来。那天早晨上学,我走到走廊上,见到自己的教室时立刻就昏倒了,并且越
来越严重。到后来,早上一想到要去上学,便害怕得立刻昏倒,失去知觉。”
问题:请运用德育的原则对该老师的行为进行评价。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师,你会怎么做?
2. 材料:孙老师是四年级(3)班的班主任。刚管理这个班时她意识到应该对班里的学生一视同
仁,为班内的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然而,一周下来,实际情况与这种理想相差甚
远。她发现自己在上课时总会不自觉地给予班干部和成绩好的学生更多的积极强化与鼓
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及回答问题,对待其他学生却并非如此,对他们关注较
少。通过与其他老师的交流发现,大家都有这种情况,大家通常会对班内的前几名优秀生
为关注,给予多的鼓励,而对班内表现平平的学生甚至连名字都记不起来,半数的学生所
得到的关注与帮助较少。
问题:
(1)分析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及其原因。
(2)谈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 3小题,任选 1小题作答,多答只按第 1小题
计分,共 40分。考生可按照所学专业方向选择作答,第 1小题为数
学与科学,第2小题为音乐,第3小题为美术。)
1. 下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关于“比的基本性质”
的部分教学内容,请阅读并据此回答问题。


(1)请写出比的基本性质。(10分)
(2)确定本部分内容的教学难点。(10分)
(3)设计本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20分)
2.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10分)
(2)若指导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学习这首歌曲,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20分)
3.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寻找美的踪迹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2)简要说明“寻找美的踪迹”的教学重点、难点。(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0分)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测试试卷(十八)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2.C【解析】《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3.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道尔顿制。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学家柏克赫斯特于1920 年提出的,它的优点在于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但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且对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要求太高。

4.D【解析】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居于第三个层次,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标准。

5.B【解析】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中得到启发,从而运用到生活中。

6.A【解析】注意的范围指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人们只能注意到六颗以内的玻璃球,这是客体的数目。

7.D【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

8.D【解析】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9.D【解析】略。

10.B【解析】教育科学研究同所有的科学研究一样, 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

11.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活动课程的观点。

12.B【解析】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将观察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在参与观察中,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作为被观察者的一员,将所见所闻随时加以记录。在非参与观察中,观察者以旁观者的身份随时观察并记录其所见所闻。

13.A【解析】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大。

14.A【解析】所谓变式,就是变换使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属性,使本质属性保持不变而非本质属性或有或无,以便突出本质属性。

15.C【解析】略。

16.C【解析】黏液质的人稳重,情绪耐受性高,沉着 踏实。林冲沉着老练、忍耐持久的特点符合黏液质气质类型。

17.D【解析】学校对急性传染病主要是采取控制传 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18.A【解析】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指导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他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19.C【解析】回避条件作用是指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

20.B【解析】系统脱敏是指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其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二、简答题(答案要点)

1.简述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教育性规律)。

3.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与道德实在论阶段);(3)可逆性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的阶段);(4)公正阶段。

三、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1)材料中的教师违背了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2)①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 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材料中的教师对三毛进行讽刺挖苦以及

“在三毛的眼睛周围重重地画了两个大圆圈”的做法,并没有做到尊重信任学生。②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应看到学生积极进步的一面,并对此进行鼓励,而不应只看到学生不好的一面。

3)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师,首先我会肯定三毛的

进步,对其进行鼓励;其次,我会针对她的缺点以及学习上的困惑对其进行指导。

2.1)材料所揭示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是教育机会均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教师能够意识到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实践中却难以做到。产生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是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影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由于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面向学生集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保证学生享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一直是班级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2)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局限,可从如下几个

方面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①缩小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②压缩集体教学时间,增加个别辅导时间;④增加辅导教师,实施小班教学;④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发动学生辅导同伴;⑤按能力或兴趣分组,进行分组教学。

四、教学设计题(答案要点)

1.1)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 的数,比值不变。

2)教学难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3)教学过程

①复习引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除法的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提出问题“谁能直    接说出80÷25 的商,你是怎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6 约分后是多少,根据是什么?怎样求出下列比值3284721245

②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想一想,以前学习过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猜想一下在比中又有怎样的规律?将 68 1216 这两个比找出来,向学生提出问题,两个比有什么共同特点(比值都相等)?有什么不同点(前项和后项都不同),既然这样我们可以说68=1216 吗?

让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探讨68 1216 的关系。

6÷8=6×2)÷(8×2=12÷16

68=6÷8=6×2)∶(8×2=1216

1216=12÷16=12÷4)÷(16÷4=3÷4=34

6÷8=6÷2)÷(8÷2=3÷4

6÷8=6÷2)∶(8÷2=34

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引导学生尝试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③巩固练习

以生活中的练习题“学校有8 个篮球,12 个排球,问篮球和排球的数量比值是多少?”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和巩固。

④小结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心得体会,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 除外),比值不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⑤课后作业

让学生回家做完课后练习题后,算一下自己家筷子的数量与碗的数量的比是多少?还有什么其他的物体数量之间的比跟筷子与碗的数量比是相等的?以便第二天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交流和讨论。

2.1)歌曲特点:《歌声与微笑》是一首歌颂友谊的歌曲。歌词言简意赅,充满诗情画意,表达了对朋友的美好情感。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这两个乐句均包含两个乐节。其中,两个乐句的第一乐节的旋律是严格的重复,而第二乐节则是变化重复,即句尾有所变化,这部分旋律采用自然小调写成,亲切而甜美。在两个乐句的第一小节中,使用了下滑音作装饰的八度大跳,它与歌词语言的音调十分贴切,因而增强了口语化的色彩,唱起来很容易上口。第二乐段为二声部合唱,音区向上移动,写法与第一乐段相同,只是改用了和声小调式,并较多地使用了同音重复。一方面是为了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另一方面是为了把情绪推向高潮。特别是两个声部间,基本上都使用了三度、四度、五度和声,音程彼此配合,形成了一种丰满、和谐的和声效果。因此,这个乐段具有热情洋溢、充满希望的艺术表现特点。

2)教学目标

①通过学唱歌曲,能为歌曲设计不同的力度来表现歌曲情绪,并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歌声与微笑》,合唱时做到声音和谐、统一。

②通过创编集体舞,发挥学习音乐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③设计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歌声与微笑》,培养表现力和创造力。

3)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教师范唱《歌声与微笑》。

2.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二、《歌声与微笑》歌曲学习

1.教师范唱《歌声与微笑》。

2.聆听歌曲《歌声与微笑》录音范唱。提出问题:

1)歌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

2)歌曲分为几个乐段?

带着这两个问题,学生听录音范唱。

听完范唱以后,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老师总结:歌中唱了“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明天明天这歌声,飞遍海角天涯,明天明天这微笑,将是遍野春花”等。这首歌曲分为两个乐段。从这首歌中,我们感受到是动听的歌声和温馨的微笑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这首歌描绘了

“友谊花开遍地香”的美好情景。

3. 分段学习歌谱。

1)在分段学习歌谱中,先让学生找出歌曲中相 同的旋律,以此来降低学习歌谱的难度。

2)视唱歌曲中第一声部旋律,注意唱准十度大 跳音程以及四拍长音时值。

3)视唱第二声部旋律,注意唱准 3~#5 和八度大跳。

4)完整视唱歌谱。

指导学生唱好歌曲中的下滑音,二声部的合唱要和谐、统一。

4. 学习歌词。(出示《歌声与微笑》歌词节奏谱)

1)学生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学生分小组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加以指导。

3)全班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教学要求:教师先范读歌词,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诵读歌词时要注意指导学生用声音来表现情绪。

5. 学唱歌曲。

1)聆听歌曲《歌声与微笑》音频,小声哼唱歌曲。

2)学生运用正确的气息和清晰的吐字演唱歌曲

《歌声与微笑》。

3)教师在学生学唱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纠正学 生演唱中的不足。

教学要求:在学生学唱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气息和清晰的吐字唱好歌曲,并随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不足。

6. 歌曲处理。

由于歌曲的音域比较宽,所以学生在演唱歌曲时,会感到低音下不来。演唱中应配合做一些声音训练,使学生能轻松地唱出较低的音,圆润地、自然地唱出较高的音。演唱歌曲时,力度要随旋律线的起伏而变化。歌曲中的下滑音要唱得自然而轻巧,歌曲的结尾要唱得渐慢渐弱,好像微笑永远都留在人们心中。

7. 设计演唱形式。

1)分组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

2)分组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教学要求:学生分组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

8. 随歌曲《歌声与微笑》伴奏进行完整演唱。三、集体创编舞蹈《歌声与微笑》

1.教师提出分小组创编集体舞的要求,即动作要简单易学、舒展大方、富有节奏感,也可以适当编一些双人的动作(可参考教材上的图片)。每个组可以只编1~2 个动作。要求人人参与,不要只靠个别骨干来创编,其他人旁观。

2. 分小组创编集体舞动作。

3. 各小组汇报表演。

4.教师将各组优秀的动作集中起来,加以组合或略加改编,组成集体舞的基本动作。

5.随《歌声与微笑》的音乐,学生学习集体舞的基本动作。

6.部分舞蹈基础好的学生,随音乐完整地跳集体舞的基本动作。

7. 全体学生一起跳集体舞。

教学要求:小组创编组织有序、要求清楚;教师在 小组创编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的创作。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歌曲《歌声与微笑》,同学们不仅为歌曲设计了演唱情绪和力度,而且还为歌曲创编了集体舞。集体舞既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又可以增进班级的团结。今后,希望不太善于歌舞的同学也能大胆地参与,增强阳光少年的活力。

3.1)教学目标

①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②通过欣赏、讨论和交流,开展描绘照片的具有不同美的效果的活动,学习拍摄的技巧,丰富艺术表现技巧。

③锐化观察力和艺术表现力,能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感受和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2)教学重点:理解肌理的美,学会合理构图与基本的拍摄画面的处理方式。

教学难点: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3)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

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的照片、几朵花的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展示课件)。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这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生共同总结: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板书课题:寻找美的踪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环节二:新授

①请学生欣赏长城远观和近看的图片。(展示课件图片)

教师请学生谈谈对这两张照片的体会。

学生回答:“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教师启发学生用学过的古诗说明今天的主题:诗人杜甫用来形容庐山的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也是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②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展示课件)

师问:“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眼睛看得到的美,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同样美丽;无垠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③教师请学生用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发现的美。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④请学生欣赏肌理图片:自然界的肌理图片以及制作出的肌理图片。(制作的肌理图片表现点和线的各一张)(展示课件)

在欣赏照片肌理现象中,提问学生:“你觉得它们像什么?”

在欣赏制作的肌理图片中,提问学生:“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总结: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一幅是用白菜的叶子沾墨拓印制做成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二幅是用揉皱的纸张沾墨之后展开的效果。

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进行制作;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到两种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探索肌理制作方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三:检查作业

要求:①可以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肌理的照片,也可以用喜欢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作品。

②鼓励学生使用多种工具相结合的方法,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业,并给作品取名字, 期间教师进行指导。

环节四:作业评价

作业完成后,学生相互欣赏,通过师生互评对作业进行评价。

环节五:课外拓展

①用照相机记录事物的发展过程,如植物的生长、季节的变化、昆虫的演化过程等。

②大家一起交流从中了解到的知识,比一比,看谁的照片拍得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相机记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延伸课堂知识的视野,还能提高并培养学生对于从摄影中学到的记录美、寻找美、发现美的能力和习惯。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