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试题试卷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答案

时间:2017-07-10 11:04:11责任编辑:donghui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2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
1. D【解析】个案调查又称典型调查,是指从总体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若干人或典型单位进行调查。
2. C【解析】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和《论共产主义教育》,他在流浪儿童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其教育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
3. D【解析】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不同,对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也各式各样,这反映了个体能动性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4. A【解析】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题干中的观点属于个人本位论。
5. C【解析】目前,我国义务教育主要实行“九年一贯制”。
6. 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教材的螺旋排列式的内涵。
7. 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活动课程理论的教育主张。
8. C【解析】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洛扎诺夫首创的教学方法。
9. 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循序渐进原则的典型体现。
10. 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个人修养法的内涵。
11. A【解析】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12. C【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 A【解析】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14. C【解析】“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1)动机的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一般来讲,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
15. B【解析】处于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仍以法制观念为导向,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但不再把社会规则和法律看成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而认识到了它们的人为性和灵活性,他们尊重法制但不拘泥于法律条文,认为法律是人制定的,不合时宜的条文可以修改。
16. D【解析】逆向迁移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题干描述的是逆向迁移。
17. B【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心境一经产生就不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影响人的整个行为表现,成为情绪生活的背景。
18. A【解析】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他也指出,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各种新的心理机能。
19. C【解析】青春期(12~18岁)面临的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20. D【解析】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教师效能感分为两个部分: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
21. C【解析】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为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
二、辨析题
22.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它不起决定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因此,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
23.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直观教学是指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运用直观教学的目的是能够更形象、具体地呈现给学生教学内容。直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过多的直观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间,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4.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其形成的原因是连续的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
25.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负强化和惩罚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频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26. (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教材与教科书。
27.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28.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训练归因。
29.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30. (1)①第一次谈话的老师没有运用好德育的“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材料中的老师训斥学生“烫一头卷发,还涂口红……你的妆化得人不人,鬼不鬼的,不好好学习,一天到晚画眉毛、涂口红有什么用?人漂不漂亮也不是靠化妆化出来的。”这是对学生的极大伤害,没有做到尊重学生。
②第一次谈话的老师没有运用好德育的“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又叫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一般来说,青少年学生的问题大都是思想认识方面的。因此,要解决问题,就要晓之以理,启发自觉,运用说服教育来以理服人。运用说服教育法,教育者切不可空洞说教,以势压人。
(2)①第二次谈话的老师运用了“导向性原则”和“疏导原则”。材料中的老师没有直接指明学生化妆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评价某节目中的不当妆容,进而引出“中学生应怎么化妆”这一问题,学生通过与老师的交流,认识到自己当时化妆的不当之处。这一系列谈话内容均体现了该老师对疏导原则和导向性原则的运用。
②第二次谈话的老师很好利用了说服教育法。老师循循善诱地让学生自己醒悟自己化妆的不当行为,这表明老师抓住时机,成功说服了学生。
31. (1)①出现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发生在父母或教师等成人遇事“爱唠叨”,说话过头,限制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交友结伴的时候。在本材料中,丁明和冯亮都对父母的管教感到厌烦,对父母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行为。②情绪变化的两极性。在本材料中,丁明和冯亮有时候情绪波动很大,有时候高兴起来,觉得无所不能;难过起来,又绝望过度。这反映的是情绪的两极性。③性意识出现。在本材料中,丁明和冯亮在面对女同学时感到异常紧张和兴奋,这是性意识出现的特点。④过度关注自我。在本材料中,丁明和冯亮特别担心自己的形象不够好,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2)①加强教育,教师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相关知识,从思想、认识、观念、态度上对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有正确的认识,并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予以指导。使他们从科学知识的角度认识这些问题,清除盲目性和神秘感。②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青春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特点。按照社会文化规范的要求、约束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恰当地处理青春期的各种问题。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